市场研究协会 会员登录 | 入会申请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专访 > 丁利的数据人生
丁利的数据人生

        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默默地成长着。
                              ——于尔克•舒比格,《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南瓜不说话,默默地成长着
        运动服、双肩包,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丁利一副大男孩的打扮出现在约定的地点。他说自己在行业里就是个学生,要学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哪里有底气成为文章中的主人翁。他说抛头露面不是自己的习惯,自己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喜欢安安静静地在自己的世界里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就像地里的南瓜,不论洋葱、萝卜和西红柿如何不相信它的存在,自顾自默默地成长着。
        丁利在大专时学的是计算机,毕业后在浙江一家卖电脑的公司组装电脑、打字、做网页、维护网吧。公司的业务有多杂,丁利的工作就有多繁,每一天似乎都是机械的重复。之后,丁利离开浙江,去了厦门的一家物业公司,负责计算机网络管理,这是丁利眼中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正式工作。在这里他一头扎进去埋头干了三年,让自己在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角色后,又跳槽去了一家驻厦门的菲律宾的外资公司,负责中国区的计算机管理和EPR。04年,丁利决定离开舒服的厦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于是他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选择北上,在北京结束了之前漂泊不定、目标不明的生活,在朋友的推荐下进入艾瑞。
        入职之前,丁利对咨询行业一无所知,一切从头学起。用丁利自己的话说,如果别人初入行是从零开始的话,他自己就是从负开始。在公司对新人师傅带徒弟式的安排下,丁利进步很快。“经过一个月的基础文档写作学习后,公司会给新人安排工作。工作中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就可以问师傅,他不能有理由拒绝你。”他似乎至今还会怀念这种新人培训方式,直言“如果当初没有师傅带着我,自己摸索做项目会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的事”。
        丁利从不讳言老东家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地位,他非常珍惜这几年从负到正的学习时光,这段经历给了他对行业的最初认识、对用户的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让他能够从多行业、多角度地去思考和领悟数据。 “这一段的工作很辛苦,但是我自己的成长非常非常快。因为代表公司给客户提报,实际上需要以一个专家的角度去帮客户分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行业和客户的业务有很深的了解,这些压力都不断推进着我去学习、学习、再学习。”
        似乎是一直抱着大专学历逊人一筹的想法,丁利很想找机会再回到学校,再次系统地学习,为自己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机会到来之前,他便从工作中拼命地汲取养分。带着老东家的滋养,丁利转身去了激动网。
        人生的数据之线
        数据是丁利人生中的一条暗线,他环绕其中,乐此不疲,而结尾在哪,现在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说起数据,丁利就止不住地滔滔不绝起来。
        在激动网,丁利负责的是整个公司的数据部,包括网站分析、战略分析,以及与第三方合作,使用外部数据进行激动网的用户研究。公司要开发新产品,丁利会带领部门做前期调研,了解用户,看看新产品与已有的网站用户是否匹配,会不会被他们喜欢,是不是需要对产品进行调整,能在市场上选择什么样的营销渠道进行合作等等。他们将分析结果提供给运营人员,帮助他们进行决策。这其中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比如研究激动网娱乐频道的用户,他们要告诉运营部门的同事们用户们都喜欢看什么样的娱乐节目或娱乐新闻,这些热衷娱乐的用户在哪里,甚至可以看出哪个省的用户“最八卦”。“我们经常能发现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我觉得这是个很happy的工作。”幸福感似乎都快从丁利满载笑意的眼中漫出来了。
        好耶是一家广告公司,丁利在里头做的也是数据。他和同事们一起研究不同广告形式带来的用户行为差异。比如宣传同一个品牌,具有相同广告诉求的两个flash广告,有明星和没明星的点击量差异巨大;图片可以为广告带来更大的点击量;“减一百”和“打八折”两种表达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客户……这些东西似乎是人人都懂的常识,但如若没有数据的支持,这些老生常谈便只会停留在口头经验的层面,无法形成能够指导决策的有价值的规律。
        “广告其实就是理解人。我原来什么都不懂,多亏了数据研究,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广告。”丁利心目中的广告,要能帮助广告主“找到”受众。通过广告公司的创意、选择的渠道,表达经过设计的诉求。在这个渠道里明确看到并接受广告的人,就是广告主要找的受众。而广告的最终价值就是帮广告主找到他们。
        一路与数据为伴,丁利有他自己做数据的原则。他说,做数据决不能只做数据,数据只有在与企业的业务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他现在担心的一点是,现在很多做数据分析的人,对企业的业务常常不是很了解,不懂业务就没有方向,这样做出来的数据分析往往是盲目的,提出的建议也可能和企业的真正需求大相径庭。“如果我不了解企业的业务就进行数据分析,我会没有底气提出分析结论和建议。我以前带团队的时候常常跟部门里的朋友们说,我们最好每天都去看一些行业的数据,包括行业动态、公司业务情况等等,这样得出的研究结论才能让自己放心,才是对公司来说靠谱的结论。”
        正因为这样,丁利希望自己能更多地了解互联网相关企业的业务情况。几次跳槽,他转向的都不是同类的公司——从在艾瑞做行业咨询、在激动网做网络视频数据、在好耶做互联网广告数据,丁利觉得在互联网世界里,自己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因此他希望自己能在整个产业链上走一遍。“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想了解一个行业,就不能只呆在其中的一个环节里面,这样视野会很窄,最终也不会对这个行业有多深的了解。我经历了分析行业数据、视频数据、广告数据,它们让我的视野更开阔了,对不同的用户群体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它们对我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真心诚意做数据,踏踏实实为成长
        丁利特别欣赏豆瓣,他觉得这是一家真心诚意做数据的公司。“豆瓣是一家非常慢的公司,但是它对用户数据的挖掘非常好,推出了很多产品,有很多人都特别喜欢。”丁利自己就是豆瓣的忠实用户,他听豆瓣电台——“虽然现在还不能保证每一首歌都百分之百是我喜欢的,但是它在慢慢修正,准确率越来越高,我特别喜欢在上面听自由音乐人的不知名音乐,听邰正宵,听周杰伦。”曾经有一个豆友向丁利感叹道,他特别喜欢豆瓣电台,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它推荐的每首歌都是他喜欢的;他用豆瓣读书——“豆瓣读书推荐的书十有八九都是我想看的,前两天还推荐了一本即将出版的关于社交网络分析的书,我马上就去预订了。”他喜欢豆瓣猜——“豆瓣猜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能让我看到我想看的东西,就连边栏上推荐的小站都是我感兴趣的。”
        豆瓣的无论哪个产品,都是以数据产品的形态出现的。它们的背后都是算法,算法的背后是通过数据挖掘建模。“对这样的豆瓣来说,活下去就够了。虽然很多人说它的盈利模式不清晰,但是它在国内,是难得的真正在认认真真做数据的公司,它能活下去,就是互联网的福气。”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丁利和他所喜爱的豆瓣有着相似的气质。他护宝似的在怀里暖暖地捂着自己的理想,不愿轻易说出来。“我有自己的理想,可是我觉得现在说出来还不成熟,我想一步一步地实现它。我不是很急,不像别人一样为了做成一件事情,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尽快达到目的。我不喜欢这样。我唯一坚持的是在每一个过程里多学习学习,多和朋友们聊聊,然后做一些我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现在社会上说的人太多,真正每天一步步去做一件事情的人太少。”
        199IT,数据驱动未来
        丁利不着急,不紧不慢地坚持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这一坚持就是3年。
        如果不说,圈外人很少人知道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www.199it.com)是丁利创办的。
        那是2009年,丁利还在做数据分析师的时候。当时国内还没有机构或网站在做关于国内外数据或数据报告汇总的工作。丁利和同事们平时做数据分析经常需要参考一些国内外的报告或数据,一开始是存成word文档用邮件相互分享,后来为了更便于交流和分享,丁利干脆自己做了一个小博客,作为朋友、同事们的数据分享平台。这个平台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一个朋友建议丁利向更多的朋友推荐这个网站,看看大家喜不喜欢。出乎丁利意料,仅靠朋友们之间的口口相传,以及网上路过了就没再离开的网友们,短短三年间,199IT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用户有咨询公司的,有做投资的;有做产品研究的,有公司老板;有大学教授,还有好多学生喜欢在写论文时来这儿刨数据。到现在,199IT已经变成丁利心头的一块宝,成为一份一定要坚持做下去的小事业了。
        199IT每天发十几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它的兼职团队精心挑选的。团队的人几乎都来自咨询机构,经常会一起讨论某篇文章是否值得发。有的数据或报告一时不讨人喜欢,但他们觉得有价值,还是会放上去。比如前段时间丁利从译言网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挖”出来了一篇关于图书馆数据的报告,这份报告在译言网的浏览量非常低,但丁利觉得这份资料对学校、图书馆机构、做图书或相关咨询的人来说很有用,就这样被错过就太可惜了,坚持放在了199IT上。很多人不太喜欢行业排名数据,但丁利前段时间还是坚持放了一篇关于旅游网站排名的数据。丁利认为这种基础数据的积累非常重要,对未来相关行业的业务发展是很有价值的。“我一直跟别人说,想把这个平台做成,有价值的数据资讯分享平台,所谓有价值是我们最核心的前提。”
        199IT的背后,其实是一群为“数据驱动未来”这一理念而不计报酬为之工作的人,有从专业咨询机构出来的专业从业人员,也有加入翻译报告兴趣小组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199IT没有盈利,甚至需要他们倒贴。但这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他们不在乎流量,不在乎盈利,贯彻的理念只有一个——有价值。为保证网站和微博的质量,他们坚持“无数据不文章,无数据不微博”。
        丁利自己现在每天都还会花两三个小时在199IT上。“虽然我现在每天做的事情也很机械,就是不断update,不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贴在上面,但我觉得能把很简单的工作每天做下去,也很有意思,甚至能帮助很多的人。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价值,同时也是我们这个看似松散的团队最大的欣慰。”



采访/撰文:刘向清/蔡融融

原话录音整理:摩瑞市场研究公司


友情链接
中国信息协会    国家统计局    涉外调查许可证办理    中国数据分析师官网    APRC    ESOMAR    GRBN    
 
CMRA微信公众号   CMRA微信号

关于协会 | 会员专区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1号北京一商集团大厦308室 电话:010-64087451,64087991

Copyright 2015-2025 www.cmr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才智达

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8404号-4 京ICP备180384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