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拓科技的研发部设在风景如画的青岛,为的不是那儿的风景,而是为了那儿的人。
叶开自己就是山东人,他熟谙山东汉子的个性——踏实、稳重、不容易心浮气躁,一份工作做起来就会脚踏实地地做很久。按照这个标准,叶开似乎符合又不符合山东汉子的个性,他说他自己也许是其中的特例。
命中注定的变奏
大学里学的是自动化控制,毕业后叶开顺理成章地进入山东某码头做自动化控制的工作。这份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稳定、薪水好,原本也许是可以一做到底的,可是人生总喜欢在最平静的港湾里玩一点儿小变奏。
因为一件现在回头想想再小不过的事儿,叶开一气之下,不顾家里人的反对,背上行囊转身上了北上的火车,来到举目无亲的北京城。“现在想想还是挺恐怖的,当时在北京完全没有认识的人,没有同学、没有朋友又没有亲戚,一个人就跑去了。如果换作是现在,我肯定不会下决心走。”
这并不是想象中“残酷青春”的开端。叶开没怎么吃苦,没爬火车、没住地下室、也没有励志故事中常见的一段穷困潦倒、盼着某天能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日子。回头想想,叶开并不觉得这段经历是什么波澜,只不过是日常的一个音节。也许恰好该改变了,也许远方有什么在召唤,也许他人生的路径恰好应当如此。
叶开在家乡工作让他攒下了不少积蓄,让他在远离家乡、没有亲人的北京也能过得不错。又因为之前曾经为海尔做过一个一年多的项目,找到了帮忙牵线搭桥的人,一个多月之后他就顺利地找到了工作。一年多之后,叶开似乎理解了来到这个城市的理由——他认识了现在的爱人,将他“拴在了这个城市”,这位山东汉子从此就再也没想过离开。
做CM的最大收获就是CM
叶开来到北京时是98年, IT泡沫尚未破灭,正有大批大批怀抱梦想的IT人涌入这个城市。叶开也想做一份不同于传统国企、能凭能力让自己吃好饭的工作,便自学了全然不同于自动化控制程序语言的软件开发语言,进入了用友。在这儿,叶开完成了从做机关财务软件开发及二次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向财务技术顾问的转变。做了将近一年之后,叶开对财务已经比较熟悉,便跳去甲骨文,负责财务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叶开发现了客户关系管理。
在当时,客户关系管理(下文简称CM,即Consumer Management)对国内的企业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鲜有人做。叶开觉出这是个值得挖掘的金矿——对任何企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设计、制造、营销、销售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最关键的还是CM。CM做得好的企业,才能建立良性的信息反馈循环,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获利水平。
“仗着”年轻——叶开说自己“现在‘老了’,已经不喜欢折腾新东西了”——叶开转身投入CM领域,一做就是十三年。
2002年,国内掀起了一个CM的小高潮,那时候做培训的、咨询项目的、实施项目的特别多。叶开趁着顺风顺水,离开公司做起了独立顾问。过了一年觉得不过瘾,叶开一改山东汉子老实本分的作风,干脆自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做CM。他自认自己不习惯受约束、希望更多地自己做些东西的性格比较适合创业,即便创业有风险,但“老婆不同意也得同意”,仿佛这是一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这当年成了的渠就是如今的汉拓科技。“‘汉’是中国的意思,‘拓’取开拓之义。虽然是个小公司,可是我们也希望有一天能做大做强。”
叶开仿佛中了CM的魔咒,从99年投身这个领域以来,如同当年来到北京,就再也没有想过要离开。“一开始是觉得企业的业务基本上都和客户相关,企业重视CM在未来一定是一个发展趋势。后来做的时间长了,就越来越专注。因为一个东西做的时间越长就会发现不懂的东西越多,越过了一座山还有下一座,所以就要继续学习,就留在了这个领域。”
叶开觉得,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只有扎扎实实地扎根下去才能有真正的收获。而对他来说,做CM十三年,最大的收获就是CM本身——做得越多,发现不懂的越多,就要学习更多,就像谈了一场恋爱,对一个人越了解,会发现不了解的地方越多,反而愈发想要继续了解下去。现在,他觉得CM的存在不应止步于CM本身,它能做的还有很多。
CM进化进行时
汉拓在CM领域目前专注于系统咨询实施,在业务过程中帮助企业从CM的角度建立主数据结构或业务流程、规则,用标准化的管理过程确保业务数据的积累是有序的、结构化的。但叶开发现如此还远远不够,他希望汉拓走得更远。
最近几年,国内大部分企业完成了高速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逐渐增加了对商业的理解,运营数据也在不断积累,海量数据开始成为大家手上的金饽饽,数据挖掘炙手可热。叶开认为,在解读这些数据时,最核心的还是人。“现在的数据几乎全部都是围绕人展开的,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数据,无论是Facebook还是淘宝,核心都是人。”这就意味着,归根结底数据挖掘是和CM相关的,因为CM处理的正是业务与人的关系,客户关系管理主要是对客户、对人的关系的管理。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了数据,就要让数据为决策层做商业决策的依据,所有数据分析的结果、目的都是为了产生商业决策,叶开认为在用CM帮助企业理顺业务流程之后,还应该能进一步让这些数据从各个维度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实际上我们是先做CM,然后再从这个架构来切入到数据分析来。我们可能跟一些其他的数据分析师不太一样,他们是基于数据进行分析,我们是先基于业务,进行优化之后再看业务产生的数据,进而看怎么对业务来做数据的支撑。”最近叶开正在思考的是,CM如何与数据挖掘“合作”,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向合适的人传递合适的产品服务。
塑造学习、分享型团队
最近叶开常在感慨,“以后只沟通,不写方案。带徒弟和带团队,越来越重要。”他希望他的员工们能按自己的兴趣分成业务派和技术派,而他能从业务派里带一些专家出来,从技术派里培养一些架构师、开发的高手,让员工们往不同的方向发展。
“我经常和员工说,你到汉拓来,实际上不应该是来找一份工作的,更多的应该是你能收获什么——除了物质收获之外你还能收获什么。”对外,叶开在公司经常会组织员工一起定期写一些书,甚至是出去讲课,用这样一种外在的压力为员工创造学习的机会。对内,叶开非常重视公司的内部分享会,他希望营造学习的氛围。新人一进公司就能听到包括叶开自己在内的各位前辈的授课,前辈们也会有意识地在新员工面前讨论业务,也鼓励员工们之间也多多讨论。“外面很多人喜欢听我讲课,我一堂课收费也不低,但是在公司内部就不需要收钱了,员工可以经常听我的课,听我们在讨论或讲一些东西。这对年轻人来说挺关键的。在国内我们属于走在前面的人,属于比较资深的。对新员工来说,我的这些东西够他们学很久很久。”叶开试图让这种分享交流形成一种习惯。等到更新的一批员工进来,曾经的新人也会被安排进行演讲,一批带动一批,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你把别人教会了,你自己去学习的动力更足了。因为你有压力啊,别人会了我就没什么优势了,我就要去学新的。所以这种分享能让整个公司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成功是一种习惯
叶开自己是第一个践行边分享、边学习的人,他从不担心自己会被超越,他从不曾停止学习。这似乎已经变成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性,让他的成功成为一种习惯。
对叶开来说,也许什么都能没有,却不能没有读书。他从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读繁体字的大部头,什么《三侠五义》、《隋唐演义》,遇到不懂的字就抱着字典边读边查,好几本大书全在那时候配着插图被他当连环画一般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这爱好一养成就再也没能戒掉。
“我的整个大学就两件事儿,除了踢球就是读书。”叶开很怀念那段时光。
大学时的图书馆不大,却是叶开最喜欢的地方。他死皮赖脸地缠着管理员老师,主动帮忙打扫卫生、整理书架、抄书目、给书贴条……熬不过他的坚持不懈,管理员老师终于松口,叶开便成了图书馆里的第一个志愿者,一有空就跑去帮忙,没事的时候就泡在里头看书。管理员老师看这孩子确实喜欢读书,干活又得力,干脆给了他一把钥匙。这一下,整个图书馆便成了叶开的24小时全天候阅览室,他毫不犹豫地如饥似渴地扑了进去,几乎把里头的所有小说都读了一遍,以至于现在都不愿意再读小说了。
直到现在,叶开还会上哪儿都带着一本书,只不过换成了非虚构类读物。等车时、候机时、飞机上,都是他的最佳阅读时间。他不觉得自己平时忙得都没空读书了,“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没有时间什么的都是借口。”他看书极快,大学时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领,一本五百多页的《乔布斯传》只用了大概十个小时就看完了,差不多是三趟航程的时间。这位爱书的人家里的书架也与众不同——一个大书架放满了,叶开就没再为它增添同伴,他干脆直接把家里的地板当成了书架——“我家里的书堆得满地都是,放了好几摞。”
叶开不但喜欢读,也喜欢写。如今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的他,每天都还会坚持写点东西,从项目体会到日常心得,无论字数多少都会记录。“几十年了经常看书、经常写字已经养成习惯了,不看不写也憋得难受。”
如今的叶开,仍然希望自己未来的日子继续投入CM,他说慢慢来,希望有一天汉拓真的“拓”了,成为一家上市企业。他似乎更像一个山东汉子了,少了冲动,积淀了沉稳。
采访/撰文:刘向清 蔡融融
原话录音整理:摩瑞市场研究公司
本文根据被访者原话录音整理,观点与叙事与本站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