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都称她为“井博士”,这种高学历在市场研究行业中并不普遍,而高学历曾一度成为井卫英进入这个行业的壁垒。正如她自己所说:“博士经常被大家认为是书呆子”。但是在四个小时的畅谈中,井卫英经常通过各种夸张的表情、调皮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丝毫不见博士的“一本正经”。
十年求学只为一个追问
井卫英大学时被保送到陕西师范大学,“当时我想读心理学,老师听了特别惊讶,连我爸妈都不理解。”当时心理学专业远不如现在这样热门,而井卫英之所以非常坚定的选择这个专业就是想知道“人为什么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只有心理学才能解答我的疑问。”
通过后来十多年的心理学研究,井卫英心中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因为人和人不一样,所以人和人不一样。”这个看似调侃的答案,正说明了个人的成长受到来自环境和社会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甚至从孕育期开始个体之间就有了差异。”虽然用十年时间解答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是对这种差异化的深刻体会和理解使得井卫英不论在与客户还是同事交流的过程中,都能接受和包容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我经常听到同事抱怨得不到客户的理解,客户提出的要求是不现实的等等,但就是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客户不是你,怎么能和你的观点完全一样?客户的背景和立场就决定了他的想法是合理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很容易理解客户,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共情’”,井卫英用专业术语总结道。
这种对差异化的尊重和包容也来自于井卫英的成长环境。“我在新疆长大,和我家一墙之隔的就是回族。如果家里炖红烧肉,我就要占到小凳子上和人家说一声。”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她也充分体会这这种差异带来的乐趣。“汉族的春节在冬天,而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有时在夏天,感觉一年里在不停地拜年。”
走出实验室:实用性带来成就感
硕士毕业后,井卫英做了四年大学老师,生活过得很清闲,“每天晚饭后散步时我时常能看到一些老教授,我当时还不到三十岁,但是看到他们就好像看到了四十年后的自己。”生活过于规律而显得有些单调,而教学对井卫英来说也缺乏挑战性。当时大学里普遍教的是心理学基础知识,这与学科前沿存在差距,无论是教材还是内容多年以来都没有大的改变。“教过一年课,以后都不用看讲稿了。”井卫英形容那时的自己“每天都过着退休一样的生活”。于是她选择来到北师大攻读心理学博士。“读完博士的时候我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
当时心理学专业有四个主要的就业方向:老师、人力资源、心理咨询和市场研究。“心理咨询属于上层建筑,而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状况缺少心理咨询的土壤,”九十年代中期,上海一位从事精神卫生方面的医生因为不堪心里重负而自杀,这也对井卫英产生了很大震动。“医生就像患者的情感垃圾桶,我觉得自己干不了这种工作。”
井卫英在读书和当老师期间所做的科研项目都是理论研究,会探讨很多机制性因素对人的影响,例如小孩从1岁到7岁的成长过程,这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开始是我的师兄师姐在做,后来变成了我的师弟师妹们在做。”然而她自己只见证了这个研究过程的一小部分,“可能我研究一辈子也没机会看到这些机制性的因素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于是井卫英选择了应用性很强的市场研究。“其实在研究层面,市场研究和我之前从事的理论研究一样,除了选题不是我做,设计、结果分析以及报告都是我做。”但是和理论研究不同,市场研究是解决客户最实际的问题,“你为客户挽救了什么,提供了哪些帮助,都能很快看到效果,随之产生的成就感也让我对这个行业很感兴趣。”
通过师姐的推荐,博士毕业的井卫英来到勺海工作,主要从事FMCG(快速消费品)和IT方面的消费者研究。“FMCG的项目都不大,周期可能就只有20天,而且只是作为项目信息和数据的提供者,至于这些数据将被如何应用,会对产品推出、营销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都无从知晓。”
在北京勺海工作的一年里,井卫英总共做过六七个行业的研究,“今天是化妆品,明天是钻石,后天就可能是消毒液,总不知道自己何时是个头”。除了工作的不确定性,井卫英也感觉自己在勺海的发展空间和公司给予她的资源都有限,她需要更大的平台施展才华。
显然新华信目前满足了井卫英在职业发展上的追求。“现在做汽车企业,不仅客户的级别有所提高,他们也不纠结于数据采集的方式,更多的是和我探讨一些关于营销和策略的问题,因此我提供的意见对公司会更有帮助,自身价值也可以实现最大化。”
从一窍不通到汽车专家
在汽车行业中,女性当车模很常见,但是从事汽车方面的研究多少会让人觉得诧异。“我并不是喜欢汽车。”当时身为IT通信事业部研究经理的井卫英,还在负责一个项目,第二天要给客户提交报告,“当时我在电梯口正要下楼见客户,老板打电话突然通知我明天去十堰的武汉东风汽车厂开会,是一个有关卡车的项目,我当时就懵了,啥叫卡车?”没有任何汽车方面知识的井卫英临危受命,“好在这个项目是关于满意度研究。”不同行业的满意度研究所使用的模型和方法都是相同的,因此井卫英扬长避短,只谈方法不谈汽车。“满意度本身也和汽车的纯技术方面关联不大。”这个项目的过程非常辛苦,双方对于建模的方法有很大分歧,在这种情况下,井卫英只能查大量的统计书,指明客户的方法存在哪些问题,自己提供的方法为何更适合。“项目结束后,发现客户反馈很不错,当时自己挺有成就感的。”
没想到这次“救火”使得井卫英在汽车研究领域一干就是7年,“刚开始的确会有一些局限,我做汽车座谈会时,客户就提出主持人要男性。”在被访者都是男性的情况下,女性主持人容易处于弱势,“男主持人可能和被访者一起抽烟就会马上使气氛活跃起来。”但同时,井卫英也感到汽车这个行业的魅力。
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巅峰状态,“在八十年代初,有汽车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我们小的时候,只有县长才能坐车,还是那种最古老的北京吉普,四面透风。”现在,人们不仅有能力买车,还考虑买两辆甚至三辆,这种变化只用了不到三十年。“汽车行业是与国家和时代共同进步的,身处其中,你会体会到厂商、企业、消费者甚至整个行业的发展轨迹,一些关键性的事件如何影响了一个行业的未来。”
对于从事汽车方面的研究人员,井卫英表示并没有对于汽车知识的特殊要求。“我们在用人上会有两个层面的考量。首先是市场研究方面的相关经验,当然如果是名校毕业或者有海外留学背景,那么非市场研究专业的人才我们也会考虑。第二个层面就是关于行业的知识,这两个层面取其一就可以。”此外,新华信也不乏很多直接从汽车厂商跳槽过来的员工。“团队中的成员拥有不同的背景,才能更好的分享和创造知识。”每位员工入职后都会配备一名导师,公司内部也会有两周一次的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内部培训,“我们还有一个内部培训网,上面有针对市场研究技术、研究方法,汽车行业知识等的课程。”
工作的动力来自“好玩儿”
七年的市场研究从业经历,让井卫英对新的营销模式非常敏感。有一次她和朋友在咖啡厅喝茶,桌上的呼叫器突然引起了她的注意,“上面的显示屏间歇地换广告,底座还有一个广告公司的logo”。井卫英为此研究了很长时间,还拍了不少照片,也顾不上和朋友聊天。临走,她还不忘拿一本咖啡店的宣传册。“下回给客户提案的时候可以建议他们采用这种渠道投放广告,比电视广告便宜多了。”井卫英这种“职业病”经常惹来朋友们的调侃,“我老公也总因为这样的事情鄙视我,很没面子,”她笑着说。
然而处于随时发现新事物的的状态也会使人感到疲倦,“你一定要找到做这件事的动力和源泉,加班可以是因为责任,但是总有一天你会对这份责任感到厌倦,并且你也可以换一家公司履行责任。”井卫英的动力来自“好玩儿”,“市场研究的工作本身也很具有创造性,例如时常要绞尽脑汁想出各种让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方法,这需要做不同的研究,反反复复和客户讨论,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挺好玩儿的。”当然,有的时候工作也不是这么“好玩”。“看到一些不满意的数据死的心都有了,但是我比较乐观,没有过不去的坎,因此只能一步步走,抱怨是没有用的。”
井卫英今年二到三月期间连续出差七个星期,“现在工作强度小多了,以前我一年开一百三四十场座谈会。”有一次,井卫英嗓子哑了,“客户是日本人,他不会允许你缩短时间或者临时换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下,井卫英还坚持做了两场座谈会,前后总共八个小时。“这还不算最辛苦的”,2006年二月,井卫英去无锡开座谈会,“那天正赶上北京下大雪,我早晨五点钟到机场下午四点才起飞,第一场座谈会被迫取消了。”时间紧迫,从潍坊到无锡的一段路,井卫英找到了在铁路局工作的同学,“整个过程跟地下工作者接头一样,他给我找好票,放在门卫那里我们去取。”凌晨四点井卫英在无锡火车站下车,“我那时候生平第一次去无锡,自己一个人拉着箱子,在刚下完雨的路上走,没有出租车,路灯还是那种晕黄色的,我当时也没想过万一有坏人怎么办。现在我对那个画面印象还很深刻。”其实每个行业都很辛苦。一个月前,井卫英的弟弟因为工作忙连着一个星期没回家,“我打电话还嘲笑他这么大年纪了还想二次创业”,她开玩笑地说。
女领导,孩子气
对于八零后员工的管理,井卫英认为代际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现在的80后已经进入了而立之年,社会上关于80后的偏见,是在他们还处在十五六岁的时候,甚至更早。那是的他们,还处在无忧无虑、坐享其成的阶段,不需要那么早去承担生活的重压。但是现在的80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并且也已经到了恋爱结婚生子的年龄,这时候的他们已经明显地体现出了身上的责任感。因此这与生活年代没有关系,而是年龄阶段造成的。“我也确实看到有些80后非常有责任感,他们的工作表现也非常出色。”在那种生活环境下生长出来的每个人,个性差异都很彰显,而这种彰显本身就可以转化为一种创新性的思考模式,并且80后没有强烈的权威意识,因此这种创造性思维更不容易被压制。
作为女性领导人,井卫英感觉在与员工沟通上更有亲和力。“女同事之间会一起聊八卦话题,结婚生孩子啊,家长里短啊,男性相对更严肃一些,只能说说油耗的问题,所以男的挺冤的,”井卫英开玩笑的说。
井卫英之所以能和这些80后的员工打成一片,还因为她生活方式“很潮”。“没事的时候我就打游戏,去年国庆的时候,我第一次玩植物大战僵尸,只用了两天就通关了。我妈那时候住我家,晚上总催我赶紧睡觉。”井卫英言语间透着一股孩子气。她还是淘宝达人,最开始井卫英上网买东西是因为工作太忙。“我不断的出差,经常会一两个月不在北京,根本没时间逛街,逛得越少,就会觉得逛街越累,有时候人多还没地方停车,挑了好半天可能还找不到合适的衣服。”就这样,她开始了“网购”之旅,“我现在衣服基本上都在淘宝上买,我还团了这周六人民大会堂的歌剧《江姐》,890块钱的票我89买的。”井卫英兴奋地说道,当然也有失败的经历,“前两天刚和老公申请扔了两双鞋,一次没穿过。”
井卫英就是这样一个人,率真,豪爽,真性情。十年理论研究丝毫没有禁锢她那颗年轻的心,反而让她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很难想象“心理学博士、大学老师、汽车专家、淘宝达人、热衷团购、植物大战僵尸、丁克……”这些特质都属于一个人,就连她的英文名字都是Mickey Jing,惊讶之余不禁觉得一切是那么顺理成章。
井卫英:
2003-2004年:勺海
2004年至今:新华信研究总监
CMRA采编:蔡融融
原话录音整理:摩瑞市场研究公司
本文根据被访者原话录音整理,观点与叙事与本站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