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做市场研究最好是学地球科学的,因为他们知道表面上的东西和里面的完全不一样,而市场研究就是要去探索和挖掘现象背后的东西。
没人说得清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机缘巧合,地球物理学出身的蒙晓平从未摆脱他最初的专业在他身上留下的气质,未尝停止过探索。他探索市场现象背后的本质,探索公司发展的路径,探索人生诸多未知的可能性。在探索的过程中,蒙晓平不断地转换角色:从地球物理专业的本科生到社会学系的研究生,从体制内的职员到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从事必躬亲的学者到开怀豁达的生意人……就这样,蒙晓平游刃在这些截然不同的角色中,手捧一池勺海,成长至今。
22岁从北大地球物理系系毕业的时候,恐怕连蒙晓平自己也没想到,往后会走到一条与这个专业相去甚远的道路上去。
本科毕业后相继在宁夏地震局和宁夏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公室工作了三年的蒙晓平,发现自己不喜欢公务员的工作,于是决定继续深造,再读一个研究生。8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起云涌,各种思潮迭起争鸣,每个人都有一个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理想,蒙晓平也是其中最热血沸腾的一份子。他选择的就是在当时挺红火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他师从卢淑华教授,学习社会学方法论。在这个被他称作“轻松得如同天堂一般”的人文社科院系,他有足够的时间钻进书堆里凭兴趣徜徉。理工科出身的他还会因对统计的兴趣而常常摆弄电脑程序,为一个漂亮的统计结果而欢呼雀跃。
从北青到勺海
在《北京青年报》的工作是蒙晓平第一份与社会学有关的工作。
当时他已经在劳动部机关报《中国劳动报》做了一年,也经历了长达一年的不适应期。用蒙晓平自己的话来说,在《劳动报》的工作主要是将部委的政策文件重新“翻译”和阐述,与他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所学所求以及自己的定位发生较大的冲突。那时的蒙晓平已经快三十了,将近而立之年的他清晰地感受到了眼前的危机和自身的焦虑。
那时,《北青报》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报纸。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朋友的推荐,蒙晓平进入《北青报》社,从实习生做起,很快独立主持起中国最早的民意调查专版“公众调查”。
在《北青报》,蒙晓平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不仅因为当时的《北青报》因为市场化改革而焕发的活力与朝气,更因为做调查专版可以让他将在北大社会学系的所学有一个施展的舞台,而热爱真相,迷恋数据,则是源于他甩不掉的理工科背景。
他和同事们联合包括零点在内的多家调查公司,策划了众多有影响力的专题,掀起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波波的热潮,影响力之大绝对不仅在《北青报》的主要发行地北京。他们调查人们对于中国当下改革的看法,调查人们的婚恋观,调查当时的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看法……选题包罗万象,他们“玩”得不亦乐乎。
但很快,阻碍随之而来。随着影响力日益强大,《北青报》所受到的压力与束缚也越来越多。有一次,快到截稿时间了,蒙晓平被总编一个电话紧急叫到办公室,说他做好的一个版因为内容过度敏感而不能发。眼看就要发稿了,他只好硬着头皮十万火急的找人再做了一版。
后来这样的事越来越频繁,做好的内容常常整版整版地被毙掉。时任总编有一次甚至在电话里朝他吼道:“你也是共产党员,以后别给我惹事儿!你能不能把得了关?!把不了关就别干!”
蒙晓平知道总编也无奈。在当时的环境下,因为对社会敏感事件尺度拿捏问题,《北青报》时常面临被整顿,甚至被停刊的危险。
差不多是在同一时候,不满于正在恶化的环境,加上不喜欢被体制内的“规则”束缚,一贯追求自由的蒙晓平萌生了自己成立市场调查公司的念头。
由于在《北青报》做调查版,他和很多调查公司都打过交道,经常看他们怎么做调查生意。蒙晓平发现很多公司的报告其实写得并不专业,却一样能挣到钱,而且生存得很好。他认为自己有社会学的专业背景,基础比较好,同时在《北青报》积累的人脉资源也让蒙晓平安全感大增。他拉来了同一届的另外三个研究生同学,四个人一合计,就合计出了勺海。四个人股份均等,大家都彼此承诺:精诚合作,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专业市场研究公司。
勺海本是北大西门边上一汪池水的名字,因为像一只汤匙而得名。这群北大学子挥不去对母校的深深眷恋,还赋予这个名字更深的含义:从汪洋里取一勺水如同从人海中抽取样本,用以比喻抽样技术。
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就这么定下来了。
利用在《北青报》的便利和人脉,也因为勺海几个创始人的专业水准,报社的很多民意调查都选择了勺海。“有人说这是挖社会主义墙角。不过当时确实成功地让公司把名气打开了,快速发展起来。”蒙晓平笑说。
两个人的勺海
勺海初期什么活都接,只要有机会就去参加竞标,接到活四个人就聚到一起拼命干。那段日子很辛苦,很充实,也很快活。
然而,公司的快速成长也给勺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速度越快暴露的问题也就越明显,这群初入商海的年轻人缺乏的不是做研究、写报告的能力,而是几乎完全没有经营管理经验。四个人中,只有吕亮明曾经在企业里干过。
理念的不一致,导致曾经的同窗好友“干戈相见”,争吵成了家常便饭。公司成立一年半,当初的四个人只剩下了两个。而离开的两位同学却是从研究生到工作,一直是蒙晓平最好的两个朋友,每个人的离开都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很大的心灵阵痛。好在时过境迁,今天,他们依然能够再次成为朋友。
尽管创业艰辛,意想不到的问题纷纷接踵而来,然而拥有真正适合自己的舞台也是蒙晓平一直以来的梦想。两年后,经过仔细权衡,蒙晓平决定放弃《北青报》安稳的职位,全身心投入勺海。
他和吕亮明两个人,督导、研究员、销售、总经理,身兼多职,硬生生把勺海给撑了起来。蒙晓平回忆,最辛苦的一次是给国家禁毒委员会做的项目,他们两人在电脑前坐了三天三夜,总共只在椅子上坐着睡了四个小时。
勺海没有辜负他们两人的努力。那几年,公司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2000年,勺海一年内一下从一个十几人的小公司发展为一个有三十多个员工的中型企业,成长速度惊人。“那时候觉得生意非常好,每天就是干活,有做不完的项目。”每每说到这一段,蒙晓平总是掩饰不住地乐呵。
借公司迅猛发展的势头,上海勺海和广州勺海先后成立。尽管直到好几年后,它们才开始盈利。这种拖累,让勺海多年现金流非常紧张。
1+1<2
蒙晓平靠在椅背上,时常豁达地笑出声来。他不带任何掩藏地和我们一起分享他的过去,包括北京和上海勺海分家的事。
大概就是在勺海发展得最快的时候,问题隐约可见,矛盾也似乎在等待一触即发的时机。
“从根上来说,2000年的时候虽然发展得很好,但是太快了。从某种意义来说,后来的分家可能也是必然的。一个公司有两个同样大股份的老板,但是两个老板在做人、做事很多方面的理念都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公司初期发展很快,但是后来,公司错过了市场研究业成长最快的黄金期。”今天蒙晓平回首当年,显得很平静。
2000年前后,勺海的名气和规模已经堪比零点,但是当时由于两个股东的意见分歧,公司可以说没有企业文化,没有核心价值观,没有战略,没有愿景。“当时公司什么也没有,你会发现在那样的状态下最后越做越差。”蒙晓平苦笑。
维系了10多年合作在08年初画上了句号。
分家之后,不论是蒙晓平还是吕亮明,都发现生意并没有被耽误,反而在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北京勺海现在由蒙晓平统领,他制定公司的整体战略,帮助公司形成统一的战略方向和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也在日渐成形。看着健康发展的北京勺海,他现在很快乐。
顺利发展的两人并非没有想过复合,但是他们清楚,这么多年的事实证明,尽管他们各自的能力都很强,但是由于个性和理念等方面的原因,俩人放在一起一定是一加一小于二。因此,他们并没有强求相互绑在一起。
“呵呵,将来如果有一天,我们都觉得确实能够做到一加一大于二了,也许有再次合作的可能”。
学者转型生意人
独自经营北京勺海的蒙晓平近来觉得自己特拧巴。这种难受的感觉来自学者和商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北京勺海在2008年之前从未有过销售人员,经营全靠口碑,做的大多是一些老客户。相比之下,少数同行依靠强大的销售团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蒙晓平看在眼里,开始谋求改变。
2008年之后,他组建了北京勺海自己的销售团队。“我自己也在跟人学,这么做了两年之后发现这个做法确实很成功。”
这是蒙晓平从学者向生意人转型迈出的第一大步。
在此之前,蒙晓平给自己下的定义是一个专家,大部分时间在做模型、做方案,亲历研究的第一线。
“那时研究做得很好,但是却不是一个好老板。好老板的意思是要能领导一个很好的团队,为你的团队负责,为你的客户负责,为你的员工负责。除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要帮助他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一步一步往上走,过上更好的生活,享有更高的职业声望。这些我以前都很少思考。”蒙晓平坦承。
在蒙晓平看来,圄于单一的“学者”角色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国本土市场研究公司的老板们的一个通病。
这带来了很多其他的问题。
“如果你只是一个学者,自己的研究能力很突出,就会觉得下面所有的研究人员都不如你,你就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用人策略的问题。”蒙晓平欣赏业内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懂得怎么挖人,怎么留住人才,怎么经营良好的客户关系。
现在的蒙晓平正在拧巴并快乐地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生意人,一个好老板。他承认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包括怎么跟不同的客户打交道,怎么把报告做得更漂亮一些,怎么培训员工,怎么像个老师一样引导员工进步。除此之外,他还在慢慢尝试放开手让员工自己去做。
“我会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有的人干得好,两三年就能提到总监。以前放不开,后来想想80后也都快三十了,我三十岁都自己办公司了,有什么不能放权的呢。”蒙晓平很满意自己的进步。
探索者蒙晓平
放开了手,蒙晓平现在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
在不少本土公司纷纷与外资攀亲结戚的时候,蒙晓平却为北京勺海树立了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上市的目标。不仅如此,他还希望把北京勺海做成中国最好的市场研究公司。
在决策前进行市场研究对于中国的很多公司来说还是一个奢侈品,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愿意花更多的钱投入市场研究,一些中小型公司也开始愿意为这一服务掏腰包。蒙晓平预计这一需求在未来会越来越大,这正是他信心的来源。
为了达到他为公司树立的目标,本土化和专业化成为北京勺海走向成功的重要依托。
“缺少本土化的管理和本土化的服务,很多外资公司来到中国后水土不服。中国的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这恰恰是习惯于常规的流水作业的外资公司最擅长的。中国的公司需要更个性化的服务,需要一个问题的解决策略。在这一点上,本土市场研究公司具有先天优势。”
北京勺海从当初的只要有生意,什么单子都接,到今天专注服务于IT、能源和家电等几个重点领域,是偶然也是必然。蒙晓平倾向于把它看成是北京勺海专注本土需求的自然结果:“当你为一个行业做得多了,经验使你能为这一行业的客户提供越来越比别人好的服务,你在这个行业里就会形成突出优势,形成专业化。”
几乎没有任何中年男人通常会面临的各种生活上的烦恼和压力,蒙晓平几乎把所有的快乐都建立在了工作上。看着北京勺海一天天进步,他每天都很享受。他有时候也会想,实现创业之初的目标不是他这辈子能看到的了,不过他并不因此有放弃目标的念头。
为实现理想,他一直在业内物色新的合伙人。当然,蒙晓平这次很谨慎。他说,我现在选择合伙人的标准是天鹅(SWAN)法则:SMART(出色)、勤奋(WORD HARD)、有抱负(AMBICIOUS)、厚道(NICE),四个标准,缺一不可。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感觉就是不断追求理想,不断探索的过程。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超越之前的自己,我觉得人这一辈子就很充实了。”
采访/撰文:蔡融融、崔凯
原话录音整理:摩瑞市场研究公司
本文根据被访者原话录音整理,观点与叙事与本站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