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协会 会员登录 | 入会申请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专访 > 突破限制
突破限制

        宗瑞兴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喜欢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喜欢突破限制。他说,选择了一个平台,他会在这个平台上尽最大努力,但当平台不能够满足他的发展需要时,他要么尝试去改变这个平台,要么就寻找甚至自己创造一个新的平台。从大学教师到市场调查行业,从市场调查行业到互联网公司,最后又回到市场调查行业并且在不惑之年创立自己的创新性研究公司,大概都是出于这种“不安分”和对生活中不确定性的追求。
        他又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虽然人生中做出了很多大的转变,但都不是一时冲动、鲁莽而为之的结果。不管是辞去教职,做出职业发展上的重要选择,还是选择自己的创业方向,他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观察、思考和决策体系。他不太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动摇,在他看来,人一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自己去做决定。
        在调查研究市场面临着挑战及转型的今天,宗瑞兴决定再次突破限制。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革新调查行业。作为一个市场调查行业的老兵和观察者、洞悉者,他希望创建一个产品,将调研的生态圈重新组织变化,创造调研新格局、与合作伙伴将市场研究的蛋糕做大。
        一、不断寻求转变的人生旅途
        弃教从商---北京交大到华通现代
        宗瑞兴:2015年是我人生的第41个年头。在工作的生涯中,我永远会去寻求新鲜和挑战。只要有一个地方能够让我有想象力、能够激发我的激情,我就能够不断做下去。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在西南交通大学。当时的西南交大是一个铁路学校,因为我父亲在铁路上工作,因此希望我也能进入铁路系统。但我本科学了电气工程后,发现自己对铁路其实不感兴趣。虽然研究生依旧在交大,但专业已经转变为经济管理——一个比较容易脱离铁路的专业。当时的我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还好知道自己有什么不想要。而我当时的决定就是要远离铁路类工作。
        毕业之后,我在北方交通大学(现已改称北京交通大学)谋得了一份教职,教授应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学校里的生活相对单调而且重复,我经常看到了一些非常好的教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地讲课,但退下来以后就带着孩子在校园漫步的样子。这令我感到害怕,一种突然苍老的感觉油然而生,感觉一眼可以望到三、四十年以后的我。而从骨子里来说,我还是喜欢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另一个背景是当时大学教师的薪水比较低,我记得第一个月六七百元工资。当时很多年轻老师都会在外面兼职。而我当时也结婚了,有一定的生活压力。记得当时是一个夏天,在国展有一个社会招聘会,见到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在招人我就过去投了一份简历。那家公司就是华通现代。
        我实际上对市场研究也不很了解。但是我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做事,都应该做自己所擅长的、喜欢的东西。我研究生的专业其实跟数据有关,因此向市场调查行业投出了我的简历。那时的市场调查行业人才还非常紧缺,圈子里很少有硕士学历的人,不像今天行业内博士、硕士都比较多了。可能正是因为我的硕士学历,加上专业方向跟数据有关,华通就自然而然地容纳了我,让我从项目做起。一开始是兼职做市场调查,一周大约三天到三天半花在做项目上。就这样兼职做了两年,交大经管学院院长看出了我的状态,找我谈话,也同我探讨了离开学校的风险,但是让我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我自己当时没有太多的犹豫,选择了离开学校全职加入市场调查行业。等于从“不务正业”地做市场调查到最后把兼职发展成了全职。
        这里边还有一点很有趣。因为北方交大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学校,从里边出来的教师并不很多。而我当时是做完决定才告诉我的家人辞职的事情,家人尤其是父母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做一些决定。父母和年轻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眼光标准也不一样,很多时候更应该聆听自己的想法,而不必事事都遵循父母的意愿。
        从民企到合资,温馨而又挑战的华通十年
         宗瑞兴:从教职转进入华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视野变广了。在刚进入华通时,华通在宝洁公司的业务上已经做得不错,正在拓展“非宝洁”业务。我每天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新鲜的客户和项目,这能带给我一种刺激感。虽然在华通每个人都有一个研究方向,但是其他的领域我们也必须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气氛下,每个人在华通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我们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这种家庭式氛围的工作环境让我很享受,我每天都感觉在充实自我。
        华通现代在2006年与美国企业合资成为华通明略,印象最深的就是邮件从中文变成全英文。为了能顺利与外方公司联系,我每天听写英文,逼着自己学习。在做事情上,我不怕挑战,也乐于接受新事务的挑战,但我惧怕一件事情不断的重复。当时华通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发挥,因此我也将我最年轻的10年职业生涯都贡献给了华通。在华通的十年里,我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数据的建模、人力的管理到人脉关系的积累,以及合资后国际化的视野,这些都改变了我的一生。
        华通是家庭文化。我们同事之间到现在都通过微信群经常保持联系,以前老同事什么时候在一起都特别亲热。一帮我带过的八零后的小孩儿见了我也是“小宗、小宗”地叫,凡是叫我“小宗”的都是老牌的华通人。甚至到我后来离开华通也还是这样,大家经常有什么事情都会出来聚一聚,这是华通比较大的特点。
        谈到对薪资的态度,可能是我性格原因,这么多年我从来没跟老板要求过涨工资。但是其实老板对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往往最终的结果是老板给我的工资比我预期的还高。在大多数时候我只是考虑做事,把事做好对我而言是第一重要的。我的观点:工资很多时候不是“争”出来,而是“挣”出来的。对于年轻人,我建议在30岁以前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过多考虑能拿多少工资,更重要的是你的方向,要认清楚自己在哪个方向上能力更强、更能够增值。当然,现在年轻人的压力比我们那时候大多了,很多事情我也理解。
         新浪三年,“不可控”的大公司
         宗瑞兴:就这样到了2010年后,我发现学习的东西遇到了瓶颈。在传统研究这块琢磨了10年,我很想看看数据在企业上是如何应用的。其实作为一个市场研究公司, 对于企业的需求及公司内部如何应用数据很多时候就如同黑箱一般,我们是无法了解到的。也因为我对互联网企业有着高度的关注,各种机缘巧合,我从华通来到了新浪。
        过去在华通时,我们满足互联网企业的研究需求。而到了新浪,我才真正了解到一个企业需求是如何产生及发展。在企业遇到问题时,我需要从业务的角度看待研究,这是在以前所没有体验到的。进入新浪后,我主要是负责用户、行业和广告研究,在这边给我了一个不同视角的世界。而在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后,我开始跨出领域管理一些较为核心的业务,例如广告定价、资源管理及审批。我投入最多心力的就是广告资源管理部分,为了能更有系统的规划,我组建了一个BI团队和一个数据挖掘的团队,我希望在广告资源管理方面更加的数据驱动。
        但是越是扩大,我越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一种“不可控”的感觉。大公司主要以公司整体需求为导向,有的系统会在即将有成果时因为一些外力而被迫调整、甚至放弃。虽然大公司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有时候诸多原因会给我和团队的努力带来很多不可控的影响,这也不是我所追求的一种状态,因此我再次选择了离开。
        回归华通,做“熟”不做“生”
         宗瑞兴:从新浪离开,让工作十多年的我沉淀了半年。我认为从工作以至到生活中,心态都是最重要的。虽然半年没工作,但我会在家中看书写文章、跑跑步,陪伴家人,也会与市场研究行业的老朋友一起吃饭,从他们口中了解市场的现状。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思考我能带给市场什么东西。做一件事情,是要对一个目标有着激情。我热爱数据,也对数据有着抱负,因此我除了好好充实自己外,也将眼光放开,探索下一个让自己付诸执行的目标。在这段过程中我看了很多的书,例如社会化媒体监测、社会化媒体分析等书籍,希望能够从当中寻找一些引发我兴趣的东西,但往往觉得还是不够合适就把这些东西放下了。在当时很多行业虽然都很有发展性,但是我们要从自身的核心价值出发并将之发挥,不能随波逐流。在反复的探索中,我也曾经想要做可穿戴设备,曾去找了投资人、也到深圳看产品的设计,但后来对这些事情了解清楚了以后,有一个感受就是“不熟不做”。每个人有自己擅长的地方,我自己也不是那么聪明的人,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我从事数据分析十多年,数据是我的核心价值,因此在未来依旧想要从数据出发。在家里休息了快半年,我回到了华通人公司负责新业务发展。在这里一年多,经过不断思索,以及各种机缘巧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独立发展的机会。我想要做出一个有特色、有意思的产品,将调查和大数据结合来实现用户洞察。 
        二、给市场研究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市场变化催生快速化调研需求
        宗瑞兴:企业在讨论决策时,很多时候需要的是一个快速简单的结论,但是研究公司从开始调查到分析结束,可能要花费两三周甚至更久的时间,很多决策者无法等待这么久的时间。为了让决策者能在短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云思开发了一个快速自动化的产品。当一个行业需要做一个调研时,他只需要在我们的平台选择模型,并选择他们针对的客户就可以进行调研。这是一个全自动化的过程。我们藉由与Panel公司的合作,客户不需要再寻找样本,在短短一天就可以有一个报告。这一种互联网模式也很好进行国际化拓展,只要和 国外的Panel公司对接即可。
        有人曾经问,什么是市场研究? 我认为市场研究的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数据为导向帮助企业进行决策的过程。企业可能对传统调查的需求减少,但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决策需求是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强烈。互联网时代,企业越来越看不清用户,而决策过程却越来越短,预算压力也让企业也面临一定困扰。云思希望以产品模式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快速提供洞察结果 。 
        以互联网方式将服务产品化,推进研究新产业链多方共赢
        宗瑞兴:互联网会渗透到各个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会以互联网形态出现,我认为未来研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界线也会越来越模糊 。我们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服务产品化,提供给客户或合作伙伴一个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把从调研、分析到出报告的整个流程都封装在我们的产品里,通过程序化、自动化去快速地满足客户在调研方面的需要。
        目前产品已经成形,并不断优化。自动下单系统、数据可视化系统及用户管理体系都还在不断更新中。 我们目前重点目标行业是快消。快消品在市场遇到的决策需要的就是快速。例如一个广告的推出,云思能够在短时间做出不同产品广告的优缺分析,并能给客户快速的拟定决策。
        在未来,传统研究公司的研究方面会被挤压,但创新可以让调查行业的盘子放大。基于这项技术,未来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成本,调查也更加灵活,还可以拓展到不同规模的企业业务中,让更多的企业做得起调查。
        同时我们希望跟调研公司有更多的合作。因为每个公司所擅长的领域都有不同,基于这个平台形成一个商业合作模式,形成一个市场调查的产业链。过去传统市场研究产业链单薄,因为电话访问,人工的问卷沟通等服务方式,很难实行快速的对接。但如果是一个产品化的方式,很多的数据可以即时分享对接。产品化可以让整个产业链更加丰富,将调查变成一个共赢的过程,也让更多线下的业务往线上去发展。
        三、与众不同的CloudXink
         宗瑞兴:关于初创企业的制度,我们的态度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公司制度。初创企业人很少,我们想管理尽量简单,适合就好。相对于制度,我们更看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虽然规模很小,但是我们通过讨论明确了云思的四点核心价值观,就是客户导向、技术创新、担当协作和追求精彩。而且我们内部通过各种培训和讨论,不断将我们的价值观贯彻到行动上。现在的员工不多,但他们是未来公司的传播企业价值观的种子。大家都认可并实施,才可能将我们认同的企业文化传递下去。
        现在的市场变化快速,对云思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以前传统市场研究的数据都是调查数据,调查是我们的核心。但是最近几年大数据的时代来临,数据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越是这时候, 我们越应该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客户需要的是我们能够对合适的数据做解读并能够支持他的业务。我们看到一些调查或希望做洞察业务的技术公司过于以技术为导向,反而忽略了客户真的需求,我们现在所要培养的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思路将技术和数据结合起来解决客户真正的业务问题。
        云思现在处于一个发展时期,我们有一半的是IT技术人员,很多人有大数据背景。我们希望技术和对客户的理解有充分的结合。我们的技术人员在内部话语权很大,技术团队不是简单的执行研究人员需求的角色。公司里常会有来自数据分析人员和IT人员在工作上的争论。在外人听起来可能不是好事,但是我们内部在培养一种建设性讨论的氛围。 每个人对业务的理解和分析都有不同的见解,但也因为这种见解让云思有着源源不断的创意。
        我们是鼓励员工多自主学习。假设外面有沙龙、培训,只要协调好时间就可以去参加。 我们将彼此的思维分享和启发,将想法更加扩大。我自己也会在周末会利用相当多的时间看书和一些文章并内部分享。这样可以让员工们也了解我在做哪些事情,树立一种表率典范。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希望藉由这些方式能够将公司的企业文化好好创立起来。
        四、以激情坚持目标,以创新找寻方向
        宗瑞兴:现在时代发展越来越快,未来的市场调查业会发展成怎么样谁也不清楚。但市场研究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是不会变的,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以用户为导向的洞察。不论未来的趋势如何发展,我们都不应该惊慌。
        作为个人,我觉得只要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且保持激情,不用害怕被时代落下。“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将自己充实好,会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很好的“运气” 。拿我自己来说,从大学老师到研究公司、新浪网,再到研究公司和创业公司,我这么多年一直沉浸在数据中,而且觉得非常有趣。
        除了激情, 我们也要保有创新的思维。我在这边推荐一本书叫《创新者的窘境》,顛覆性思维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提出的。里面谈到了如何通过创新来打破旧有的业务模式,创造新的价值。激情和创新两大核心造就了今日的我。
        云思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公司,我鼓励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寻找方向。发现自己有激情,擅长的方向是很最重要的。在寻找方向的道路上,遇到任何机会就可以去尝试,不要有预先评判。在尝试中要找到与自己能力和兴趣相结合的方向,确定自己的目标并持续做下去,这样“运气”就会越来越好。我们在社会上竞争,竞争的不只是在你前面的那个人、后面那一个人,而是整个行业的竞争,而我们只要能对自己选择的路保有激情,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都能不断做下去。


        (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刊立场无关)




采访/撰文:刘向清、梁皓云/彭雪松

原话录音整理:环球舆情




友情链接
中国信息协会    国家统计局    涉外调查许可证办理    中国数据分析师官网    APRC    ESOMAR    GRBN    
 
CMRA微信公众号   CMRA微信号

关于协会 | 会员专区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1号北京一商集团大厦308室 电话:010-64087451

Copyright 2015-2024 www.cmr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8404号-4 京ICP备1803840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