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协会 会员登录 | 入会申请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专访 > 从谷歌到豌豆荚
从谷歌到豌豆荚

        初见王俊煜,他给我们的印象与大多数互联网创业者留给我们的印象很一致——率性、坦诚而又不失睿智。从北大燕园到谷歌,他选择了一条他自己倾心的奋斗道路;从谷歌到豌豆荚,他自称选择了一条陡峭的成长曲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俊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说他的公司做很多事时并不直接着眼于盈利,他有自己的哲学、理想和价值观。
        一、从北大燕园到谷歌,从IT爱好者到从业者
        2003年,王俊煜以广东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元培学院是北京大学一个特殊的学院,学生在进校之初并没有确定的专业方向,而是需要在进校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属意的专业。和其他许多元培学院的学生一样,王俊煜也听过很多不同学院的专业课。但他最后还是选择物理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在他看来,物理的好处在于它没有那么实践导向,它所涉及的知识通常是一些基本方法论的问题。对他来说,上大学并不是一个接受职业培训的过程。恰好相反,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一些更高深、更有学问的事情上,物理显然符合他的要求。
        但是选择了高深的、学问的物理专业后的王俊煜也并没有一头扎进书堆里。在学习的同时,他也活跃于团委、社团等学生组织,从事一些办版报、做报刊、做BBS进站图等在外人看来很像文艺骨干从事的事情。从一开始接触电脑就是Google fans的他还专门在北大未名BBS开设了Google版,供Google用户和爱好者进行交流。
        也许王俊煜与Google的缘分确实颇深,也许作为Google重度用户的他更关注Google的所有信息,总之在他大四的时候,偶然发现了Google招聘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启事,然后认真地准备了简历和作品集去竞争这个职位。有意思的是,王俊煜很快就收到了一封拒信,但几天之后,事情又峰回路转,Google方面重新筛选了拒掉的简历后被他的作品集所打动,选择他来做这个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实习职位。
        用户体验设计师在Google内部是个人数不多的职位,王俊煜后来成为Google在国内第四个的全职用户体验设计师。在Google的前两年时间,王俊煜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Google跟天涯的合作上。彼时,Google和天涯合作开发了几个产品,其中包括与百度贴吧和百度知道进行竞争的几个设计产品。在与天涯合作的项目中,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的王俊煜主要的工作是提供社区本身的设计,包括社区需要提供给用户什么样的功能,细节上的排版、颜色和界面等等。后来的时间他参与的项目逐渐增多,同时在多个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Google音乐、Google输入法,Google搜索等等。
        在王俊煜看来,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本质是定义产品的过程,是将代码变为用户可用并且好用的过程。但就是这个任务,在不同的项目中的巨细程度可能完全不同,在有的项目中他需要扮演产品经理甚至研发人员的角色,在有的项目中他又需要确定许多非常基本、琐碎但却重要的事情。在Google音乐项目中,王俊煜负责的是音乐播放器的设计。当时他在播放器的交互设计上花费了不少心思,包括播放器的布局、它应该提供的功能等。又比如在Google拼音中,他需要考虑Google输入法中的英文输入法和拼音输入法如何整合到一起。当用户输入一个英文的时候是否要显示出这个英文的意思,或者反过来用户输入一个中文词语时要不要显示出对应的英文等等类似的一些工作。
        回顾在Google的三年,王俊煜坦言Google在他的经历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欣赏Google自由、开放的公司架构,能够让员工去实现很多自己的想法;他认同Google的企业文化,认同它的透明性和单纯。Google的透明性,在于“基本上所有的文档你想看都可以看得到”,而这是王俊煜在Google做很多事的一个基础。Google的单纯,在于“它整个的日常的投入可以做到比较地安全,价值观比较地单一”。“在Google考虑一个事情做与不做的时候,大家通常不会考虑诸如竞争对手有没有在做,或者这个产品会不会对营收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而是考虑这个事情能不能很好地解决用户的问题。”在Google的三年,王俊煜从一个IT爱好者逐渐转变成一个IT从业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王俊煜看来在于,爱好者往往只需要单纯从这个事情酷不酷来决定喜欢或者不喜欢、做或不做某些事情。但作为从业者,他显然需要考虑得更多。
        二、从Google到豌豆荚,成长是一条陡峭的曲线
        在Google的工作是王俊煜的第一份正式工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天下终归没有不散的宴席,三年之后,王俊煜离开了Google。后来的他回忆说,在Google的三年是偏向积累的三年。在这三年中,他做了他该做的事情,学了他该学的东西,感觉在Google这个环境中的成长曲线已经没有那么陡峭了,自然也就到了一个可以去划下句点开始新一段路程的时候。
        所以当李开复2009年离开谷歌自己创办创新工场时,王俊煜毫不犹豫地“投奔”过去。“我当时其实并不是冲着创新工场而去投奔的,也不是冲着李开复,而是冲着豌豆荚这个事情去的。我自己本身就有这方面的idea,刚好创新工场也有类似的idea,而且他们已经在招兵买马准备做这件事情,所以我当时就跑过去了。”
        王俊煜口中的“idea”,也就是豌豆荚最初的萌芽,其实来源于他自己使用手机时的用户体验。他大学期间最初用的是西门子的一款手机,后来开始成为黑莓手机的忠实用户。中间他也买过一台iPhone,他认为iPhone对学生来说价格太贵,所以当他再换手机时他买了当时还属于新生事物的HTC安卓手机。“后来买了HTC那台机器以后,你就是再让我换回iPhone我也是不乐意。因为当时来讲,它比iPhone的功能强太多了。比方说iPhone当时没有推送通知,但当时的安卓就已经可以在上面挂Google Talk,可以在上面搜邮件的推送通知,所以我早期就是安卓比较重度的用户。”但与此同时,安卓手机也有硬伤。“安卓手机很明显的一个缺憾就是它跟电脑之间的传输非常麻烦。它没有办法把电脑里的音乐库很方便地能够同步到手机上;也没有办法很方便地管理通讯录,一些重度的操作例如整理、分组,在当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虽然那时市面上也有类似的产品,但质量并不太好,你如果真的去用,稍微用一下你就不想继续用下去了。”
        彼时的移动互联网远不如今天发达,流量费用很高,用户体验还很差。这就使得手机与电脑同步有了意义。“iPhone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在电脑上面下载应用,然后同步到iPhone手机中去。但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安卓手机中行不通。”实际来看安卓手机缺少一个像ITunes这样的连接电脑和手机的软件,但开发这样一个软件在当时的Google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Google的方向是停止所有客户端产品。正在这个时候创新工场提出这样一个想法在做,就很对王俊煜的胃口。“之所以说这个事情对我胃口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说从早期来看它不是那么一个技术驱动的项目。它相当于是说要解决的问题是市面上的产品不符合用户需求,设计过于粗糙,整个的使用体验不顺畅的问题,这是我作为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能够很好地去发挥自己的一个地方。从个人来说也是这个项目为我本人带来乐趣的一个地方。”
        从Google到豌豆荚,王俊煜由一个国际大公司的正式员工变成了一名创业者。但对于他来说,创业并不是目的,“创业或者在大公司做其实对于我来说是平等的,我更看重哪种方式更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能做出更好地成绩。”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王俊煜和他的团队遇到了很多麻烦,今天来看王俊煜非常庆幸他们当时具有的被他自己称为“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刚开始创业时我其实没有想太多,我当时的态度是能做出一个什么东西最重要,剩下的问题遇到再说。如果你在创业之前想太多的话,你基本上不大可能去开始这一步。因为你会想到说后面太多未知的因素。公司怎么注册?政府拔你的网线怎么办?员工要提离职怎么办?投资人关系怎么搞定?做出来的产品没有人用又该怎么办?如果你把这些风险因素都考虑到的话,基本上可能你就很难真的去迈这最初的一步了。”
        除了软件的开发,为新的软件命名也是当时王俊煜团队的一大任务。“我们当时想要的一个名字是一个让人看着很开心,然后又不是那种非常娱乐化、非常恶俗的那种开心,所以就在想各种各样的名字。”他们最开始想到的名字是“豌豆”,但是因为wandou.com这个域名买不到而作罢。后来他们对“豌豆”进行了各种加减,最后挑中了“豌豆荚”这个名字。“荚”这个字的含义正好与王俊煜所设想的软件的定位很吻合,给人一种包容的、百宝箱一般的感觉。
        最初豌豆荚的开发团队是创新工场提供给王俊煜的5、6人团队,一个格子间就能坐下。最初的功能模块完全是从王俊煜个人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出发,集中做了短信和通讯录两个功能。
        三、移动互联网中的数据收集与需求层次论
        现在回想起来,王俊煜认为在豌豆荚的早期开发中有一件事情做得特别对。“我们从第一个版本发布就开始带了各种数据收集的模块,所以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哪个功能是什么样的人在用。”这是Google三年教给王俊煜的经验,就是要看重用户的反馈。互联网公司出身的他非常相信互联网行为痕迹挖掘带来洞察力,“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用户怎么样在用我们的产品。”
        数据收集的作用很快显现出来。通讯录功能在豌豆荚开发之初就是重点开发的功能之一,作为手机重度用户的王俊煜最初十分笃定用户也同样有对通讯录进行整理、备份、分组的需求,但收集回来的数据却告诉他,事实可能并非他所想像的那样。“我们当时收集的数据包括用户对通讯录使用的情况。我们不知道用户通讯录里边具体是谁,但是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计数,看每个用户的通讯录里有多少人,然后有多少用户有通讯录分组的需求。这个是我们产品改进的重要参考。但收集回来的结果却表明,通讯录好友数量超过1000人的用户其实不超过10个。与我原来的预计相比十分不同。”事实上,大多数豌豆荚用户的通讯录好友都是100-200人,这在今天也是一个主流情况。还有很多用户的通讯录好友少于100人。通过这个数据王俊煜和他的团队很快就知道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软件产品提供的功能与用户真正的需求不相吻合。
        正因为有这个发现,豌豆荚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了调整,把开发的主要力气放在了应用安装方面。早期安卓手机的应用安装很麻烦。因为用户先要在互联网或者诸如论坛的地方找到APP文件,把它下载到电脑里去。当时的豌豆荚不支持右键也不支持双击,用户需要先打开豌豆荚,找到那个安装应用的按纽点,然后看见浏览框、文件夹一层一层点击确定找到相应文件图标再点安装最后才能把APP安装到手机。但就是这么复杂的操作方式当时也还有不少用户在用,可见这方面的需求其实要比通讯录和短信的相对大很多。所以我们就开始发挥专业技能分析,比方说往上游可以怎么去做,往下游可以怎么去做。“往上游去做的话就是把整个下载的流程给整合进来,当时我们创新工场有另外一个项目叫掌上运动会,我们同他们进行了合作,之后用户可以在掌上运动会里面直接点右键然后就能把这个应用下载安装好。”
        今天来看,豌豆荚最核心的两个功能是应用的发现和下载,反而是王俊煜最初看好的通讯录和短信成了附属的功能。与苹果的APP Store相比,Google在整个安卓手机应用中的生态系统中是缺席的。像豌豆荚这样的软件的意义之一就在于整合安卓平台的APP Store。“我们希望在安卓这个领域能够稍微统一一下各种APP Store,给用户一个更完整的体验。”
        安卓手机的麻烦之处在于它的混乱。首先它本身系统很混乱,市场也很混乱,用户资源也同样混乱而不集中,什么人都有。这为涉足这个市场的企业带来了一些麻烦。当然麻烦往往同时也就意味着机会的并存。面对市场格局和用户资源都稍显混乱的安卓手机市场,王俊煜有他自己的市场逻辑。
        “如果你去看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话,我们倾向于做最底层的需求。”王俊煜如是表示。做最底层的需求不是说只服务于社会中处于底层的人的需求,而是马斯洛需求层次意义上的底层。“比方说他只要是个手机用户,他肯定就有省电的需求。不管他是农民工,还是大学教授,他都希望他的手机能够待机时间更长,这绝对是一个普遍性的需求,所以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情。然后如果再往上面去走,我会发现其实很多产品可能是满足一些比较灵魂性质、比较精神层面的需求。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产品虽然事实上能够满足一些精神层面的需求,但是用户使用它很可能还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一些最基本的用户需求。比如豆瓣这样的产品,我们发现很多用户实际上并不把它作为与同好者交流的趣缘平台,而只是单纯地作为标记电影的一个工具。又比如FaceBook这样的产品,据我所知早期很多人也是纯粹把它当作寻找自己认识的人的工具。”
        回到手机上,王俊煜认为道理也是同样的。“手机无非是两个用途,一个是通讯,一个是用来消费。这两点上各自有什么样的基础问题,我们是可以去猜测的,比方说消费有个基础问题就是,用户要找到一个内容其实很麻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做应用发现与下载这方面的工作的动因。在安卓平台上,几乎所有用户在消费上都具备的需求是需要快速地、方便地、不花钱地把应用下载到手机上。”
        满足基础需求以外,对很多手机用户来说,另一个普遍的问题可能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就涉及到应用软件的推荐功能。在王俊煜看来,推荐功能是一种层次较高的需求,豌豆荚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做得特别好,是未来还需要集中精力去攻克的难关。
        如今的王俊煜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关心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之外,他还需要考虑整个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人事关系。谈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同样表现出他创业初期时的“无知者无畏”精神,包括设计自己公司的管理方式时也并没有太多去了解别人去做什么。“我对于这样的公司来讲,最大的忌讳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因为这样一来你就没有办法往前去走。只要你有一个判断,不管这个判断是对的还是错,你往前走才能知道这个判断是对是错,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进展。”



采访/撰文:CMRA编辑部


友情链接
中国信息协会    国家统计局    涉外调查许可证办理    中国数据分析师官网    APRC    ESOMAR    GRBN    
 
CMRA微信公众号   CMRA微信号

关于协会 | 会员专区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1号北京一商集团大厦308室 电话:010-64087451,64087991

Copyright 2015-2025 www.cmr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才智达

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8404号-4 京ICP备18038404号-5